为什么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能源协议受到批评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8月17日,德国施瓦本地区肯普滕的埃索加油站显示燃油价格。 (视觉中国)时至今日,美国与欧盟关于能源协议的争论仍未平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声称这是一项“历史性的胜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称这是一项“好的、艰难的协议”。不过,欧洲人普遍不会采购这种产品,因为从美国大量采购必然会导致能源消耗成本进一步上升,这对于陷入困境的欧洲制造业来说是一个“自杀决定”。一些分析人士和评论员认为,虽然价值7500亿美元的三年期能源协议看起来像是一个伟大的合作框架,但实际上与市场现实相去甚远。并可能最终陷入泥潭。首先,欧盟承诺的能源贸易数据经不起市场检验。欧盟承诺在三年内每年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都是不可持续的。从目前欧盟能源库存数据和结构特征来看,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能源产品进口总额将达4330亿美元,其自美国能源进口总额将不足800亿美元,不到新协议年度目标的三分之一。很难看出欧盟如何导致美国能源进口猛增。他们不会这么做。从能源部门的细分来看,原油进口差异特别大。据统计,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将占其进口总量的16.1%。如果想达到约定的原油采购比例,需要增长目前水平三倍以上。目前,欧盟石油进口市场份额主要由美国、挪威(13.5%)和哈萨克斯坦(11.5%)占据,但如果欧盟强行替代石油供应来源,仅获取原油的成本就将增加至少30%,而且肯定会出现反弹。去年,美国获得了欧盟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市场45%和3%的份额,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国,但依靠它来实现美欧新能源协议的目标也不容易。按2024年市场平均价格计算,欧盟年度液化天然气采购总额将在465亿美元至580亿美元之间,比2500亿美元的年度目标少了数倍。此外,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欧盟“吞下”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全部数量是不够的。这表明这个协议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从协议实施前景来看,由于欧盟对私营企业能源采购缺乏执行力,短期内很难指望建立统一的能源进口和消费市场。目前,欧盟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需求并行使议价能力,但它不能强迫企业违反市场规则购买昂贵的美国能源。特别是欧盟能源公司与挪威、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签署了多项长期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这些合同中的违约成本通常与合同费一样高。如果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对其现有液化天然气合同违约,可能会被处以超过 120 亿欧元的罚款。可谓是船难掉头。其次,美国能源供应能力受到结构性障碍的限制。从产能来看LNG作为美国能源出口的支柱,统计显示,2024年其出口量将达到119亿立方英尺/日。即使规划中的Plaquemines LNG、Golden Pass LNG等项目投产,出口能力也达不到53亿立方英尺/日的新增产能,只会使总产能增加近50%,与2024年数倍的需求相去甚远。原油出口能力的限制更为明显。目前,美国炼油行业出口负荷率已达89%。 2024年,全球能源出口总额将达到3180亿美元,其中只有760亿美元流向欧盟。为了实现每年对欧盟的2500亿美元出口,美国必须将全球能源出口的80%导向欧洲。这将要求美国自愿放弃其在亚洲的主要市场。 2024年,美国出口商预计将占亚洲液化天然气出口量的58%,比其他国家高出21个百分点欧洲。要求美国出口商放弃利润最高、增长最快的亚洲市场而转向欧洲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最后,能源运输基础设施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困境。目前,美国运营的液化天然气出口终端仅有6个,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且几乎全部满负荷运营。全球跨洋运输所需的液化天然气船舶仅有700多艘,其中70%是长期租赁。据可靠的行业估计,全球将需要额外200多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来满足美欧协议的能源运输需求,而每艘船的建造周期长达三年,中短期内不可能弥补运力缺口。因此,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对美国的未来并不乐观——欧盟能源协议,认为充其量只是纸面上的,落实起来更困难。美国与欧盟能源协议的缔结本质上是政治逻辑对市场规则的强行干预。它的主要诉求是促进跨大西洋贸易关系,该关系因美国额外关税而紧张。美国政府多次威胁要对欧盟汽车、钢铁等关键行业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多国本已困难的经济形势。在这种压力下,欧盟委员会被迫做出让步,做出能源购买承诺,以换取关税削减,以保护面临风险的欧洲出口。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协议不仅反映了欧盟内部复杂的政治利益动态,也加剧了欧盟内部在能源政策上的深刻分歧。欧盟“去俄罗斯化”能源政策将可能会继续深化,但代价很高。就欧洲而言,即使按当前价格履行协议承诺,欧盟能源进口成本也将增加57%,相当于每个欧盟家庭每年的能源费用增加680欧元。无论如何,美国和欧洲之间有着长期的关系。能源合作框架已经形成,有望达成能源协议。做出必要的调整,做出可持续的安排,回归市场现实。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东辉)
(编辑: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