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超30万亿元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刘奇 据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10月15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报告显示,9月末,社会贷款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远超经济增速,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扎实。业内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不变,降准、降息等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效应持续显现。人民币贷款保持较高增速,贷款利率保持较低水平,营造了良好的金融金融环境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初步统计,直接融资对增加社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9月末,社会贷款余额43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30.9万亿元,同比增加4.42万亿元。其中,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8512亿元。实体经济外币贷款减少94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1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57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17亿元。信托融资增加2004亿元,同比减少1117亿元。 558亿元。不折扣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0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8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减少151亿元。公共债务净收缩额11.4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4.28万亿元。全国非金融企业资本金贷款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463亿元。此外,与9月份相比,当月新增社会贷款3.53万亿元。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加速,企业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路径更加开放。直接融资对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支撑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政府发布的NT债券和专项再融资债券进展迅速。用于支持“双优先”、“两新工程”、置换地方政府嵌入债务等,在扩大内需、保障民生、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受益于科技创新债、民企债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债券发行叠加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债发行融资不断增加,也有力支撑了社会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优化信贷规模增长结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分部门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名词企业(机构)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分期贷款增加4752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121亿元。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的信息显示,截至9月末,小额综合贷款和小额信贷余额36.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每一年级学生。上述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贷款增速h 同期多笔贷款的利率。 9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9月份信贷投放将出现季节性增长,季末。但从平稳信贷节奏、平衡规模效益的角度来看,9月份的势头不会集中,总体信贷量将保持稳定。影响因素包括5000亿元新金融政策产品推出推动、企业信心逐月好转、出口持续强劲、两项税收优惠和房地产稳定政策逐步见效、利率贷款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等。此外,贷款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记者了解到,新增商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本币A9月份人民币汇率在3.1%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40个基点左右。新增个人住房贷款(目前加权平均利率(本外币)约为3.1%,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5个基点,实体经济供需关系有望更加平衡。9月末,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加了 比上年增长7.2%。流通货币(M0)13.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前三季度净注入现金7619亿元。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近几个月M1增速明显加快。这除了受到去年同期低水平的影响外,还有空调的影响。刺激企业和个人定期存款。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个人投资和消费需求恢复等积极迹象。当前,支撑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业内专家表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消息四季度继续强力支持实体经济,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前期推出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果将继续逐步显现。产业政策近期也有所加强,继续支持投资,有利于经济保持上行势头。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工业精细化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需关系更加平衡,经济周期更加顺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财政总量已经非常庞大。社会贷款余额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业内专家指出,大量的资金更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难以实现此前那样的快速增长态势。这恰逢日本经济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来体现。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关注正确认识利率含义,把握量价协同,把握贷款、债券、国库管理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作用,把握利率调控机制的作用。要切实实现这一目标,刺激提高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欲望,扩大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