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发布22项回收电动电池国家标准。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董明彪)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电动电池生产和使用大国。根据电池寿命估算,我国正处于大规模淘汰电池的边缘。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介绍了我国推进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情况。刘洪生表示,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完善标准体系,实现能源电池回收标准化、安全高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标准推动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监管总局正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为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和产业合作,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批准发布《废电池化学品回收评价与利用技术规范》、《废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等5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目前,已发布22项电池回收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总体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废能检测》、《回收利用》、《锂离子废品回收利用》、《黑粉回收》等方面的内容,坚定支持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9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锂离子电池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制监管有关问题的公告。今年8月1日起,符合国家标准《回收锂离子电池黑粉》相关要求的回收锂离子电池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已经明确它们可以自由进口。实施情况标准的制定将有效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维护和保障战略资源供应安全。为推动标准化技术专业组织建设,加强高水平标准化工作的设计和采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联合推动成立国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汇聚原材料、电池生产、机械成套、回收拆解、化学处理、回收利用等领域相关产业力量,统筹规划电动蓄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协调和支撑,满足汽车行业对电池回收利用的需求。船舶、储能、轨道交通、飞机等。领域并发布了大量标准。尽早制定重要国家标准,为高水平标准的出台提供技术和组织保障。据了解,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标准的实施已取得明显成效。例如,《汽车电动蓄电池回收与拆解规范》、《汽车电动蓄电池回收利用剩余能量测试》等国家标准自制定以来就在行业内广泛使用。已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推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执行适用标准,部分企业镍、钴、锰回收率达到99.6%,锂回收率达到96.5%,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此外,我们正在推进上述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制定,这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标准的传播和应用。”刘红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