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狂欢了吗? “双11”在理性时代寻求新坐标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25年的“双11”即将结束。十七年后,消费者按下支付按钮的时间从午夜改为晚上 8 点。米,他们的购物习惯从一天变成三天,甚至一个月。改变的是,“囤货”的热情被理性算计所取代,购物车里的物品又回到了日常生活……老问题又重新浮现:这个一年一度的商业盛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双11”作为消费市场的风向标和催化剂,准确记录了中国消费者的成熟轨迹。 “备货”的需要被“按单买”的理性所取代,“价格全网最低”的魔力逐渐消失,转而仔细考虑“性价比”。这种变化是在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成熟之后是不可避免的。这迫使经销商告别简单的价格竞争和复杂的促销套路,转而寻求产品力、服务体验和品牌信任度上的绝对竞争力。 “双11”作为创新模式的试验场和加速器,持续推动零售业态的演进和更新。今年大规模的即时零售流行,标志着电商竞争正式进入“远场+近场”融合的新阶段。早期,电商促销周期仅持续一天,“双11”被称为中国物流行业的“大考”。一年一度的TA对于即时零售行业来说也是一场极限压力的考验。这里我们看到平台如何优化城市内的供应链,并在订单高峰时段实现分钟级配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密集介入ence 正在推动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户服务从概念到广泛采用。 “双11”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利用巨大的现实需求来驱动技术部署和模型优化。这在于它为零售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场景,加速了零售基础设施的迭代过程。作为经济韧性的窗口,“双11”仍然是商业生态循环的重要节点。消费趋于理性,却解放了精耕细作的需求管理,对于企业实现年度目标、回收资金仍具有重要意义。 “双11”的存在,为衡量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观察其微观经济活力提供了独特而客观的视角。沉昭 羊城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