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之声】看春雨如何滋润新苗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二期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股权资本,从起步阶段支持中小企业成长。这场“春雨”政策来得正是时候。这不仅是母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也是对“早、小、硬、新”的适时投资,让更多的中小创业企业破土动工、开始成长。为什么下雨?大多数水务创新都来自“草根”。到2024年,中小企业自主开发的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将达到75.3%。中小企业专利占比70%以上,可见其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支持中小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死亡之谷”依然明显。注入社会资本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具有多重战略价值。社会资本不仅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资源等增值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业链健康发展需要新的力量。目前,我国已培育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60万家,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全国专精特新创新“小巨人”企业1.76万家。专业化“小巨人”初创企业占国内中小型企业3.5%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贡献利润13.7%,成为稳补链条的生力军。遗憾的是,很多小企业仍然面临三个坎:第一套设备、第一笔融资、第一笔订单。社会资本“看重小事,惧怕快事”。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初创企业,面临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三大挑战。它有两个特点。这与传统基金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本质背道而驰。同样重要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得调查难以准确评估项目的技术价值和市场前景。此外,退出机制不完善、专业创投人才缺乏、缺乏中长期耐心资金等结构性问题也限制了股权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如何利用“春雨”政策更好地培育为企业“新苗”?早期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需要找准发力重点,实现精准赋能。这个阶段应该是“早”。解决企业发展从技术研发到市场验证的重要阶段,解决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要注重“早期投入、小规模投入”。要真正把社会资本投入初创企业、早期企业,解决企业从零到一的“死亡之谷”问题。投资方向一定要“准”。要紧扣“硬科技投入”,聚焦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领域,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条路就是“活着”。对早期、小规模科技投资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延长评价周期,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需要资本子市场工具,畅通资本流出渠道,扩大耐心资本规模,最大限度发挥母基金的杠杆效应,多层次布局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中小企业发展好,中国经济才能发展好。随着第二期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启动,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呼声更加清晰。只要我们不断优化政治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服务保障、让资本的“雨露”精准地滴下创新的“幼苗”,就能激励更多的中小创业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就能不断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编辑:王菊盆)